接触FDA 510K申请的朋友也许留意到,近一两年FDA在评审510K文件时,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尖锐。联系到近两年的中美关系变化,例如美国打压华为等事件,很多朋友推测,510K评审的加严,应该是美国对中国企业的一种打压。由于中国崛起的必然性,中美关系可能长期处于对峙状态,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510K之路日趋坎坷。针对这种推测和担心,我们基于FDA相关法规的演变过程,试做分析如下:
首先,可以肯定地说,510K评审的加严,与中美关系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。早在很多年前,FDA就认识到510K评审的核心---实质等同评审---存在的问题。所谓实质等同,简单地讲,就是预期使用相同或相似,实现手段(工作原理等)相同或相似,或实现手段不同但并未导致新的安全问题。这个思路源于美国宪法,但在客观上存在缺陷。比如,一个申请上市的器械与一个20年前的器械等同,但20年前上市的器械早已不符合当下的技术状态(例如现在标准或法规),因此,从实质等同定义来判定,新申请的器械是可以上市销售的,但若按现行技术状态来判定,则显然这个新申请的器械是不可以上市销售的。
由此断定FDA以往关于实质等同的定义并不科学。FDA曾计划在2018前后推出新的实质等同定义,但由于多种原因,这份文件一直未能发布。不过,尽管实质等同的新定义未能公布,但这个新的定义已体现在510K资料的评审中。例如,脉冲波超声探头,由于脉冲超声技术天然地存在探测死区,新申请的脉冲波超声探头,即使与等价产品的数据完全相同,FDA也认为二者不能实质等同,而需要提供新的证据来证实这种等同性。